<tt id="84k2u"></tt>
公司新聞
公司新聞

公司新聞

衛星影像下的洞庭湖、鄱陽湖已“瘦成閃電”!

2022-09-02 346




01

鄱陽湖提前進入低枯水期

POYANG LAKE

 

據中新社,8月19日,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提前進入低枯水期,創下71年以來最早進入低枯水期的紀錄。

 

2022年8月17日,江西九江,在鄱陽湖都昌印山水域附近,行人從水文測量柱旁走過。

干涸鄱陽湖 圖源:視覺中國

 

9日4時,鄱陽湖代表站星子站水位退至9.99米,為1951年有紀錄以來同期最低水位,鄱陽湖提前進入低枯水期,繼8月6日最早進入低水期(12米以下)后,鄱陽湖再次刷新最早進入低枯水期(10米以下)紀錄。

 

2022年成為1951年有記錄以來最早進入低枯水期的年份,較原最早出現年份(2006年9月28日)提前40天,較1951-2002年平均出現時間提前105天,較2003-2021年平均出現時間提前78天。

 

 

02

鄱陽湖、洞庭湖“瘦成閃電”

POYANG LAKE

 

因長江流域出現旱情,衛星圖片顯示鄱陽湖、洞庭湖都已“瘦成一道閃電”,湖水面面積較6月縮小3/4。

 

據極目新聞,長江流域旱情之下,8月19日,從歐洲航天局網查詢衛星圖片看到,從7月11日到8月15日,鄱陽湖、洞庭湖水體面積均已肉眼可見地“瘦成一道閃電”。

 

從百度地圖地球模式同樣可以看到,圖中鄱陽湖大面積顯示為土黃色,與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的藍色形成鮮明對比。



7月11日洞庭湖水域

 



8月15日洞庭湖水域

 

此前,中國水利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,長江流域發生了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氣象干旱,洞庭湖和鄱陽湖水面面積較6月已縮小3/4。




7月11日鄱陽湖水域

 



8月15日鄱陽湖水域

 

8月17日,水利部新聞發布會消息,7月以來,長江流域持續高溫少雨,江河來水偏少、水位持續走低,中小型水庫蓄水不足,多地土壤缺墑。

 

總體來看,長江流域發生了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氣象干旱。四川、重慶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6?。ㄊ校└厥芎得娣e1232萬畝,83萬人、16萬頭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響。

 

據央廣網18日報道,受長時間高溫少雨天氣影響,鄱陽湖水位持續走低,提前進入了枯水期,鄱陽湖中的鞋山島全部露出水面,周邊湖床“變身”綠洲。




8月8日,江西九江,在鞋山水域枯水鄱陽湖

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
 

8月底前降水偏少,旱情可能進一步發展,專家分析

 

 

03

出現此次旱情的原因是什么?

POYANG LAKE

 

通常情況下,7—8月長江上游位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(簡稱'副高')西側,為多雨區;而長江中下游受副高控制不利于降雨,易發生夏伏旱,例如2013年、2019年都發生過嚴重的夏伏旱。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,受持續拉尼娜事件影響,今年7月以來,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面積偏大、強度偏強,位置偏西偏北,受副高下沉氣流控制,長江全流域持續高溫少雨,流域內主要河湖來水明顯偏少,水位顯著偏低,出現了多年同期少見的干旱形勢。

 

官方預計,8月底前,長江流域降水、來水總體仍將偏少,展望9月份中下游大部地區降水來水仍可能繼續偏少,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等地干旱情勢可能進一步發展,長江上游水庫群蓄水形勢嚴峻。

 

不過,近10年來,鄱陽湖“縮水”已成常態,2007年嚴重干旱,整個湖都露地了。不僅是鄱陽湖,洞庭湖和太湖也面臨同樣的情況。這種干旱與整個長江流域的水量變化密切相關。全球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氣候紊亂、降水減少是長江中下游水量減少的主要原因。

 

不僅是鄱陽湖,是整個長江流域,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都出現了水位下降、補水不足的問題。長江干流主要靠各種支流補水,如果支流補水不足,長江水量就自然減少了。

 

氣候災害是最重要的原因,全球厄爾尼諾造成的氣候紊亂還未停止,比如現在應該是豐水期,但實際上出現了干旱。另外,厄爾尼諾現象帶來降水減少,這是一個大趨勢。

 

在新的形勢下,應當重新思考長江水資源的規劃和利用?!拔覀冮L江流域周邊是否形成了節水型產業,長江流域的水利工程、調水工程都要重新思考。應當以水定產、定行業,根據水資源的實際狀況來。另外,長江流域人口占全國的1/3,民眾的節水意識也應當進一步加強。

 

 


文章轉自:水經注GIS 

 

參考資料

綜合:自央廣網、中新網、極目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