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tt id="84k2u"></tt>
公司新聞
公司新聞

公司新聞

中國城市夜景衛星圖,你的城市多發達?世界各國燈光地圖,你的國家多繁華!

2022-10-14 2797

 


夜景衛星圖可以十分直觀地顯示地區人口密度,城市規模、經濟發展水平的概況。
 


 

這是一張1994年通過衛星航拍的亞洲夜景,此時我們可以發現日本和韓國的亮度明顯強于中國!

 

 


而下面這張則是2013年航拍的圖片,此時我們可以發現日本的亮度似乎并沒有提升,韓國確實改變比較明顯,但是變化最大的是中國!

 

 


再來看一張中國最新航拍的特寫,請找到你家的位置,這種方法遠遠比看各地GDP數字更直觀!

 

 



以下是2020夜間衛星圖——
先來2張大半個全國的整體瀏覽一番。


 


 


整理我國城市夜景衛星圖,并對相應城市進行了標注?,F在就看看這些衛星圖,找一找你所在的城市吧。中國的夜景衛星圖如此動人美麗,看看你的家鄉是否夜晚最亮?

 

 


1.東北地區

 

 

2.華北地區

 

 

3.鄭州 - 太原- 西安- 銀川地區

 

 

4.河西走廊

 

 

5.新疆地區

 

 

6.華東-華中地區

 


 


7.西南地區

 

 

8.華南地區

 

 

9.東南沿海-臺灣

 

 

城市群衛星夜景圖:

 

 

下面這是長三角。毫無疑問長三角是中國第一大財富集中區,同時也是最均衡的地區!

 

 


下面這張是環渤海地區,也是中國第二大財富集中區。不過,北京雖然很耀眼,但是同周邊地區并不能相互映襯,集聚效應太明顯。

 

 


我們再看看下面這張圖,珠三角是中國第三大財富聚集區,確實非常耀眼。然而其周邊卻非常暗淡,廣州和深圳的發展已經對廣東形成虹吸效應,貧富分化太嚴重。

 

 


下面這張這是中國中部地區,大家覺的武漢、長沙、南昌,究竟誰才能率領中部崛起?中部省份有個明顯特點:省會一家獨大!中部廣大省份必須從自己區域內劃出一個經濟特權,同省會遙相呼應,這樣才能真正發展起來!

 

 


下面這張是中國關中--中原城市群,如果對比鄭州和西安兩個城市,就城區面積來說,西安要強于鄭州,但是鄭州周邊明顯強于西安周邊,說明中國西部待開發地區還是很多!

 

 


下面這張是膠東半島,山東的GDP總量僅次于廣東,江蘇,相對來說分布還比較均衡,青島和濟南的互相映襯發揮了很大作用。

 

 


下面這張是臺灣海峽兩岸地區,臺灣確實比大陸要均衡!


 


再來看看成都和重慶這對兄弟,成都確實比重慶要強!

 

 


這是東北地區,沈陽顯然是東三省的領頭羊!再依次是長春哈爾濱。

 

 


下面這張是中國的西南地區:昆明和貴陽,全靠你們了!

 

 


國內主要省份的夜間衛星地圖:

 

首先看山東、河北、以及京津。京津是地圖中最大最亮的兩個點,足見其經濟實力。

 

 


從河南的衛星圖可以看出,鄭州都市圈亮點密集,如鄭州、洛陽、開封、新鄉等地已初具規模,而河南的南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區確很暗淡,并且亮點明顯不如鄭州都市圈。

 

 


湖北的情況,是典型的省會獨大型,武漢非常閃亮。除此之外,為避免引起地域之爭,不說別的了。

 

 


湖南的情況和湖北相同,也是典型的省會獨大型,長株潭三地較亮之外除了一些零星亮點,大部分地方處于黑暗中,湘西有大片黑洞湖南的小亮點比湖北稍多,但是武漢比長株潭亮很多

 

 


四川和重慶,四川也屬于省會獨大型,四川東部除了成都外還有一些小亮點,情況比湖南湖北稍好。重慶建成區VS成都建成區

 

 


江蘇的亮點很不平衡,蘇南璀璨奪目,蘇州、無錫、常州、南京實力非凡,蘇北只略強于安徽中部,不如山東實力平均。長三角實力非凡

 

 


江西福建,福建沿海地區很是不錯,亮點在廈門、福州、泉州,但是其他地區水平和江西相當。江西缺乏亮點,僅有的南昌也不算太大

 

 


廣東不愧其全國經濟老大的地位,廣州、佛山、東莞、深圳、珠海已經連成一片,還有潮汕地區也比較強大。

 

 


陜西,西安是最大的亮點,其余陜南陜北都在最暗的黑洞狀態,沒有形成都市圈。和西北部其他城市比較,相對很孤單。

 

 


東北的城市帶主要集中在哈~長~沈~大一線。東三省人口總和不超過1億,目前東北地區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共有9個,即沈陽、哈爾濱、長春、大連、吉林、大慶、鞍山、撫順和齊齊哈爾,東北九城在圖中都可清晰的看到??偟膩砜?,老工業基地缺乏繁榮。

 

 


 


廣西地處華南西南結合部,是中國面向東盟的前沿陣地。很多人都知道廣西經濟不是特別發達,14個地級市中最發達的就是南柳桂三個城市了。那么,其他城市和這三個城市差距有多大呢,不說GDP這些,最直觀的辦法就是看衛星夜景圖,一目了然,明明白白。

 

看到沒有,南寧是最亮的,其次是柳州,第三是桂林了,第四是玉林了,北部灣的防城港是亮點,比欽州北海還要亮,那么,第五就是防城港了,第六北海,梧州第七,欽州城區沒能和欽州港連接起來,只能是第八,貴港第九,來賓比百色亮一點點,來賓第十,百色十一,賀州十二,河池十三,最后是崇左。

 

 


從圖中可以看出,省會合肥的亮度最高,規模全省最大。但蚌埠市的亮度也是很不錯的。



 


2018年,我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14.66億元,居全省第7位,增長8.5%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.5個百分點,并列全省第4位。此外,蚌埠明確了今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.5%左右的目標,全省各地市中,這個發展預期是排在前三位的。

 

下面這張比較特殊,是紅外線感應!

 

 


下面這張是中國的鐵路網:

 

 


從太空攝地球夜景,聽著就很美,很浪漫,但除了美麗之外,這夜的光景,亦能反映出城市的發達程度。

 

2017年4月13日,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(NASA)公布了一組最新的全球夜景圖(地球夜間燈光分布圖)。

 

 


亞洲與澳大利亞

 

 


Google地圖看地球,你的城市有多發達?
 


 

1,亮度一般來說反映了發達程度和人口稠密程度,但是發達程度對亮度的影響應該是兩者中更大的。



2,美國最亮,尤其是東部。歐洲,日本也是很牛.(據Google地圖資料介紹,本圖是取每時區中央經線21:30圖片的拼圖。)


 

 


 


全球夜景圖由NASA下屬的地球觀測站制作,根據蘇奧米國家極衛星(Suomi NPP)在2016年特定時間段拍攝的各地夜景照片合成。衛星夜景圖一方面可以直接反映世界各地的工業化和城市(群)化水平,另一方面也能部分反映世界人口的分布情況。

 

 


美洲

 

NASA上一次發布全球夜景圖是5年前的2012年,未來他們計劃每年、每月甚至每天發布一次,這個計劃將從2017年晚些時候逐步開展。目前最大的挑戰是月光問題。因為“月有陰晴圓缺”,一個月內每天的月光都不一樣??茖W家已經開發了軟件,結合每月中無月以及滿月時的照片,來選出最精彩的照片。

 

 


歐洲與非洲

 

 



上圖是非洲、歐洲及中東地區


 

 


上圖是亞洲

 

 


上圖是大洋洲

 

 


上圖是北美洲和南美洲

 

2016年版地球夜景全圖

(橫屏觀看)

 

 


就全球范圍來看,夜晚燈光最密和最亮區域集中在發達國家以及一些大的新興經濟體,美國、歐洲、日本、韓國以及中國、印度等地成為全球夜景圖中燈光最密和最亮區域。

 

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

 

 

 


長三角、珠三角依然是中國燈光最密和最亮區域,由于長三角面積更大、城市更多,故其亮團也比珠三角更大。今年4月1日,我國宣布在環白洋淀區域設立“千年大計”雄安新區,相信未來數年間,京津冀會成為我國第三大世界級城市群。

 

臺灣西部地區、韓國燈光璀璨,朝鮮則一片黑暗。

 

 


這是全國整體夜景概況。按全國四個地理區域系統劃分 



1.北方地區:亮點比較平均,京津一帶稍亮
2.南方地區:兩極分化,沿海地區極亮,其他地區卻顯得平淡,缺乏繁榮
3.西北地區: 除西安 蘭州兩個城市外,其他地方基本沒有亮點
4.青藏地區:幾乎全部黑暗。


 

其他國家和地區

 

太空攝城市夜光景 折射全球GDP不平衡

 

 


這是北美地區夜間燈光的分布情況。北美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之一

 

 


美國

 

 


西歐同樣是燈火通明。這張照片清楚地顯示了歐洲沿海主要城市的狀況

 

 


歐洲

 

 


這張圖顯示的是南美海岸、哥倫比亞北部和委內瑞拉的人口稠密地區。不難看出,內陸地區燈光強度相對很弱

 

 


亞洲既有發達國家,也有發展中國家,中印兩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尤其引人注意。這張圖上,還可以看到日本稠密的燈光...

 

 


印度

 

 


最近幾年印度經濟高速增長,GDP增速甚至已追上中國。由于印度國土面積遠小于中國,但人口總數卻相差不大,人口密集,所以夜景圖的亮光顯得比中國更均衡。但自古以來中國的人口都主要集中在“胡煥庸線”東南向的華東和華南,所以中國和印度的夜景圖沒有太大可比性。

 

下面這張是歐洲,確切的說是西歐。大家自己對比,自己感受,我不再多言!

 

 


下面這張是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地區:

 

 


下面這張是美國,看來東西部差距也不??!

 

 


下面這張是意大利:

 

 


朝鮮:除了平壤有微薄的亮點,其余地方猶如黑洞。

 

 


國際空間站2014年1月拍攝的圖片顯示,與兩個鄰國韓國和中國比起來,朝鮮的夜晚幾乎一片漆黑。朝鮮首都平壤是個例外,晚上燈光比較明亮。

 

 

 

來源:我們都愛地理